找到相关内容205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我认识世界 ——对冯契广义认识论的一种解读和引申

    概念之上,我们称之为辩证的综合。⑼   3.5.1 形上智慧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识主体以元学理论为桥梁,通过理性直觉,可以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刘梁剑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5592084.html
  • 冯学成:《中庸》说要第六讲

    对于那些为中华民族做了杰出贡献的帝王们,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素王们。什么是素王?就是那些在政治上没有居于领导地位,但是在思想文化上有建树的人,孔夫子就是其中一位,还有如孟子、老子、庄子、屈原、李白、...

    冯学成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292105.html
  •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

    佛学方面,苏轼主要是以禅宗的“一念清净”,“无心于物”的观念来淡化客观环境的困窘。当然,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观,庄子的“齐物论”,也都被他拿来当了忘忧的萱草。有人说,苏轼思想...

    张晶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692118.html
  • 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星云大师

    管制也放松了,您怎么看?   星云大师:我看宗教有5个分级:人是最基础的,人道、儒家、基督教是一方面;再有就是讲出世的,就是道家——老子庄子、佛教的小乘。佛教多一个菩萨道,就是自救救人,自度度他,有...

    佚名

    |佛教新闻|台湾|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0/16353692450.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六)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六)   注释   ①《大智度论》卷十二:「有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毛分因缘故有毛,毛因缘故有毳,毳因缘故有缕,缕因缘故有叠,叠因缘故有衣。若无极微色、香、味、触因缘,亦无毛分。」   ②《庄子·天下篇》载惠施的论点:「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歇。」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棍子,可以无限分割下去。慧远这裏是取惠施论点,说明既然可以无限...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3.html
  • 长安佛教简略概述

    所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佛教的典籍和《老子》、《庄子》等。他认为,《道德经》中阐述的玄义还不完善,后来看到旧译的《维摩经》,仔细玩味,才知道应归于此,因此发心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而闻名...

    弘学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393389.html
  •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

    孔子又如何?孟子又如何?庄子又如何?周易又如何?古今治乱又如何?被这些言语使得来,七颠八倒。诸子百家,才闻人举着一字,便成卷念将去,以一事不知为耻。及乎问着他自家屋里事,并无一人知者。可谓终日数他宝,自...

    袁经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8020395194.html
  •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生活方式;《庄子》中既有对“游乎尘垢之外”的自由境界的追求,也有“缘督以为经”、“虚己以游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观。道家处世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主张将超越的精神追求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一方面坚持超越的...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096044.html
  •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大明度经》中一方面比较准确地用“空”这个概念来表达般若的基本思想,强调“诸经法皆空”(U,但另一方面仍然沿用了《道行般若经》中老庄化的“本无”概念,强调“诸经法本无”。在注释中,他还引用了庄子的“无...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35396352.html
  • 六祖禅宗的历史地位与中华文化

    中通过非逻辑的、非有先后次序阶段的、一旦领悟便可豁然贯通的突变、飞跃的方式——顿悟——来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的思想方法或智慧。其远祧于《周易》的“立像以尽意”、《庄子》的“目击道存”,又取资于《般若...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08340596381.html